其實大家的生活都很類似...
上週日回娘家接了小孩之後,彌補心態,下午帶去外面走走
溼冷的下雨天,能去的地方不多
IKEA塞滿人,小毛點名家樂福,老毛說去遠百,結果車開到百貨公司,人車多到根本停不進地下室
後來開去台茂,快過年了,也是人車滿滿的
換了一點代幣
帶著孩子去玩了幾項小孩遊樂場內的什麼搖搖,小火車之類的
半小時之後退場,帶去KFC吃點東西
小毛眉開眼笑的吃著蛋塔,荳荳咕嚕咕嚕的喝著果汁
我看到周遭的家庭都跟我們很相像
美食街內大多是父母帶著小孩
疲憊的爸爸媽媽等著食物,或瞪著騷動又亂跑的小孩
突然發現我們已經完全融入在不折不扣的中產階級的生活裡
上班,下班
週末帶小孩去賣場,天氣好就出遊
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因為上有父母,下有小孩,手邊的閒錢不多,每個月打平的更佔大多數
大家大多都開國產車
也許手上都有台智慧型手機
也許對政治,社會與經濟不滿,但沒有太多的能力去改變現狀
背房貸,背車貸,背小孩教育基金,背保險金
M型社會,大家的差別只是在於你是處在底部的左邊或是右邊
寒暑假
經濟狀況好一點的會帶小孩出國
經濟狀況普通的會帶小孩去遊樂園
成家立業之後
似乎,怎麼走也是類似的生活模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終究大多數的我們還是會想要找一個伴,或許養條狗,或許生個小孩,擁有自己的家
越寫越depressing了
或許人生不只是這樣
也或許人生就是這樣
在平凡中尋找快樂
在令人不甚滿意的工作中找一些成就感
在一起變老的過程中,懂得珍惜對方的陪伴
在眼見孩子的成長中,看到希望與快樂
2011年初的商週有一本是討論幸福
關於正向心理學大師Martin Seligman的解析,一般人對於幸福的四大要素:樂觀,人際,金錢與自我實現,缺一不可
但處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下的先後排列次序與比重不同
根據商週與104的網路問卷研究統計,2011台灣人的幸福感來源:
33%是人際關係,其次為樂觀28%,善用金錢25%與自我實現14%
雖說在經濟與股市動蕩的時刻,錢能讓人保有安全感
或許誠如統計的結果,不管身處M的哪裡,也許生活模式與大多數的人一模一樣
但至少對於幸福的感受是由自己掌握的
老毛在公司累了一天之後,回來喜歡在沙發上搔小孩癢,看小孩咯咯笑覺得心情會很好
我則是在累了一天之後喜歡睡前荳荳的大臉貼著我的肩膀用小手幫我搥背,或看著小毛睡著的長長睫毛
突然覺得,其實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中產階級
生活誠如筆直的大馬路,沒有太多的變化,但平凡中總會有些小小的快樂
人活到老,好像真的只求身邊的人與自己多多相聚,且平安就好
PS.
那天台茂之旅最後的驚嚇是帶小毛去廁所後,老毛牽著荳荳從書店走出來,荳荳兩腳開開有點外八,然後老毛抖著音說:「她說她大了」......
媽媽只好急急忙忙的抱著小女孩衝進大間的親子廁所,把門關起來善後,對於曾經是花樣年華的自己為什麼要在Mall裡面洗充滿大便的小內褲這件事,其實我也是很不解的....
留言列表